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五月二十三日上課內容

各位夥伴大家好!
在上一次的課程當中,董大哥將製作完成的成品帶來與各位夥伴分享,李大哥也提供他的紀錄片攝影片段跟各位夥伴分享;下午則是觀看紀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企業的性格與命運(The Corporation),內容闡述了現代企業的本質、演變、衝擊和可能未來;企業為何具有「人」的身份?現今的企業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而企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為這個世界作了什麼?企業主們是否該自我反思,在掠奪各項資源的同時,是否也加速自己步向滅亡;在謀取龐大利益的同時,美麗的家園是否也被一點一點的被破壞、消失,或許這正是各大企業主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
以下簡述5月23日的上課內容
一、夥伴成品分享
這次上課有兩位夥伴與大家分享所拍攝到的東西,董大哥所分享的是上次分享影片的完整版本,這次的影片比上次更完整,內容也更加的豐富,欣賞完畢後也引發了相當熱烈的討論,有夥伴建議董大哥可以再加強影片的故事性,也有學員建議可讓寺院的師父與信徒們來看影片,並且將他們的感想記錄下來,作為下一次修改時的參考。而紀老師則是認為董大哥可以藉由這部作品來探討以下幾件事情:
1、佛教在台灣的發展現況: 佛教在數千年前發源於印度,然後在漢朝時傳入中國,歷經了千年以上的發展,已經有了完善的系統與制度,而在明清時期,佛教又跟隨移民渡海來台,在這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又經歷了五十多年的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解嚴之後到現在的慈濟、法鼓、佛光與中台佛教四大山門,佛教在台灣發展的這些歷程都是可以來作為探討的題材。2、宗教在社會上的主要功能: 在現在,高齡化問題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所重視的問題,而在台灣,當其他家人都出去打拼時,老人家們除了在家裡照顧年幼的孫子之外,還會上寺廟來參拜或者是與其他老人家泡茶、下棋、談天,而在舉行舉辦進香活動時,參加的成員也幾乎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們,鮮少看到年輕人出現,從這些現象來看,宗教的功能在現今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3、法身父母: 在董大哥的作品中有一段是描述寺中的一位法師與住持在出家前是直系血親的關係,而這既是親子也是師徒的雙重關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會是一種助力?還是一種阻力?可以就這方面來做一個探討。
而李大哥所分享的,是他在忠信市場所拍攝到的片段,雖然還沒有剪成一部影片,然而其運鏡的方式與類似電影拍攝的手法,可以看出李大哥已經具有專業的水準。 李大哥也同時分享了他在拍攝時的一些東西,例如在拍攝的時候,經過的居民們會好奇的觀察,而當鏡頭要拍攝他們時,居民們卻會下意識的閃躲鏡頭,不想讓人拍攝:又或者是之前同意讓李大哥拍攝的市場居民,在拍攝過後,卻好像有意無意的躲著李大哥他們,似乎對他們產生懷疑的心態,不過李大哥認為,這應該是李大哥他們自己的想像,並不是市場居民對他們存有懷疑心態,也許下一次在碰面,又會非常熱情的與李大哥他們話家常也不一定。 而在觀看完李大哥的片段後,也提供了以下建議讓李大哥參考: 1、傳統市場邊緣化與柑仔店(雜貨店)的式微: 在二、三十年前,婦人們採買生鮮蔬果都會上傳統市場來購買,而採買日常用品都會到柑仔店(雜貨店)來購買,傳統市場與雜貨店除了所需物資的供應之外,也是各種訊息的流通管道,雜貨店更是老人家們聚會、聊天的最佳地點;時至今日,由於大賣場的興起與便利商店的蓬勃發展,傳統市場與雜貨店的逐漸的被取代,未來該何去何從,則是傳統市場與雜貨店所必須面對的。
二、影片欣賞
影片名稱: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
影片作者:馬克.阿克巴(Mark Achbar)、 珍妮佛.阿伯特(Jennifer Abbot)、喬爾.巴肯(Joel Bakan)
影片長度:145分鐘
內容簡述:
本片是製片兼導演Mark Achbar及剪輯Jennifer Abbott,根據Joel Bakan的著作The Corporation: The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拍攝完成。
回顧企業團體過去150年以來的發展過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學術理論裡,將企業團體視為法人的觀點已逐步取得其強勢的正當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且受到憲法的保障。導演運用譏諷的敘述手法,在影片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透過心理學家Robert Hare,試圖以世界衛生組織及DSMIV(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來判斷這些財團法人或大企業極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徵狀有不關心其他生物的感受、人際關係不持久、漠視他人安危、為自我利益而持續詐欺、無焦慮及罪惡感、反社會人格等等。然而,在這個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時代,具有這些人格特質的跨國企業競相掠奪,撤底的沖擊了整個環境、兒童、媒體,乃至基因,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風險。
這部145分鐘的影片耗時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訪者,包括左翼傾向的心理學者與美國頭號異議份子Noam Chomsky、《NO LOGO》與《Fences and Windows》的作者Naomi Klein、歷史學者Howard Zinn,以及熱中政治批評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現任或曾經任職於能源業、醫藥業、製造業、廣告界等的CEO與高階主管、企業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諾貝爾經濟學得主Milton Friedman、商業間諜Mark Barry等等。
導演特意將攝影機隱藏在鏡子背後,讓受訪者得以安然自在地貌似直接面對著觀眾暢所欲言。於是我們能夠看到,當皇家荷蘭/殼牌(Royal Dutch/Shell)前董事Sir Mark Moody-Stuart與他的妻子招待著前來抗議的Earth First異議份子,並且就人權與環保議題交換意見時,另一邊廂, the Move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goni People的作者Ken Saro Wiwa 與8名同伴遭奈及利亞軍方處以絞刑 ──沒有罪惡感。仰或,日用品經銷商Carlton Brown在911事件發生之際,仍盤算著黃金的市價起落 ──沒有罪惡感。媒體與廣告則是另外一種企業藉以影響人們的心理欲求投射到消費行為的手段之一,譬如廣告商針對兒童製作更多的廣告以更有效率的促進產品銷售,或是像激起對品牌的拜物過程等等。
片中也分析了許多狗屁倒灶見不得光的案例:著名的跨國企業Monsanto.將rBGH注入乳牛體內,促進新陳代謝以使得牛乳更豐,然而這種合成的賀爾蒙因含有致癌物質而在歐洲及加拿大地區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福斯新聞網的兩位記者Jane Akre和Steve Wilson試圖透過媒體揭發此事,卻被來自Monsanto與福斯新聞網高層內部施壓,光是報導就被要求修改了達83次之多。另外,橘劑(agent orange)對人體及整個地球所帶來的危害,Monsanto是矢口否認他們知情。藍色巨人IBM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將所生產的打孔卡系統(punch-card system)供應給德國納粹,讓600多萬猶太人更有效率的被屠殺;卡片詳盡的記錄了處置的狀況及各種處決的方法,更不用說,那個時代的電腦系統必須由IBM的內部工程師親自安裝。企業那隻看不到的手更逐漸伸入東南亞、拉丁美洲或非洲各第三世界國家,血汗工廠林立,嚴重違反國際人權、勞工權益及破壞當地生態這些都是事實,像是將耕作物植入自殺基因,使得再生產變得不可能,必須持續向企業購買種子。Bechtel 公司甚至影響了玻利維亞政府,將水資源私營化,在這兒儲存雨水是被禁止的,徹底推翻了公共財的概念……這場資源爭奪戰已經延燒到生物體內,乃至人類基因。
當然還是有少數社會責任與良心發現的企業家,Interface Carpet的CEO Ray C. Anderson坦承企業的掠奪本質,已經為地球帶來的一觸即發的危機,他花了14億將公司改組以便符合永續經營的概念。全球化的無限擴張也引來了反制作用,最具象徵意義的首推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圖的抗議事件,起因是世貿組織法庭打算推翻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環保法,這在全世界掀起了接踵而來的抗爭行動,形式各異但目標一致。
企業團體無所不在的環繞在我們的周圍,它已經不再只是那個具有法源地位的個體,而是一隻被豢養的怪物。
(文章引用自:http://e-info.org.tw/node/3622
三、課程預告:
下次上課日期為五月三十日,時間與地點為上午九點在愛心家園地下一樓BS04B教室,下週探討的內容為:
1、創作態度
2、表現的美學
3、學員新進度討論
同時也歡迎各位夥伴將自己的作品帶來與其他人分享。
祝福各位夥伴在每次課程後都能有所收獲
財團法人龔立逑教育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